中医治疗牛皮癣穴位有哪些

发布时间: 2022-02-25 00:28:33      来源:银屑病问答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×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常见的中医治疗牛皮癣的方法有哪些?

你好! 传统中医治疗牛皮癣的方法有哪些?在中医典籍中很早就有牛皮癣的记载,中医古称之为“白疕”,古医籍亦有称之为松皮癣。传统中医治疗牛皮癣采用辨证分型的方法,具体介绍如下: 一、养血润燥法: 养血润燥法用于属于燥的患者,其皮疹常见有干燥、脱屑、皲裂、革化等特点。常用物有:当归、地黄、元参、麦冬、白芍、首乌、胡麻仁等。如伴有抓痒症状、常在养血润燥的方剂中加入一些祛风药物。 二、祛湿法: 祛湿法用于属于湿的患者,其皮疹常见有水泡糜烂、渗液、浮肿等特点,常用药物有车前草、滑石、生薏仁、马齿苋、萆薢、云苓、猪苓、通草、泽泻、蛇床子等、湿常与热和风相兼,故可在祛湿药中加入清热祛风等药物,成为清热利湿法。中医治疗牛皮癣的方法有哪些? 三、清热解毒法: 清热解毒法用于属于热的患者,其皮疹常有红热肿痛的特点,常用药物有二花、黄芩、黄柏、黄连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。 四、活血化瘀法: 活血化瘀法用于属于血瘀的患者,其皮疹具有色素增加紫斑,出现暗红色结节等特点,常用药物有当归、桃仁、红花、赤芍、丹皮等药物。 五、活血祛风法: 活血祛风法主要用于属于风的患者,其皮疹常见有游走不定,奇痒或出现风团的特点。常用药物有:防风、荆芥、卜荷、羌活、苍耳子、稀莶草、川芎。 地址:无锡市北塘区惠峰路10号 参考资料:无锡二泉医院牛皮癣治疗中心

牛皮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: 牛皮癣饮食控制不复发 1、3大忌口: 忌酒、忌海鲜、忌辛辣。关于忌口,也有不同说法, 也有人认为,忌口应该视个体差异而定,一味忌口,将使人体丧失大量营养,不利病情好转。 2、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本病的一诱发因素,尽可能避免感冒、扁桃腺炎、咽炎的发生。一旦发生应积极对症治疗,以免加重牛皮癣。经常因扁桃腺化脓而诱发本病或加重本病的建议行扁桃腺摘除术。对于此条扁桃体摘除,应该慎重。 3、消除精神紧张因素,避免过于疲劳,注意休息。 4、居住条件要干爽、通风、便于洗浴。 5、在日常用药中,抗疟药、β-受体阻滞剂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。 6、内分泌变化、妊娠均可诱发本病并使其加重。 7、多食富含维生素类食品,如新鲜水果、蔬菜等。 8、清洗患处时,动作要轻揉,不要强行剥离皮屑,以免造成局部感染,如红、肿、热、痛,影响治疗,使病程延长。 9、牛皮癣临床暂时痊愈后,其免疫功能、微循环、新陈代谢仍未完全恢复正常,一般需要2-3个月后才能复原。所以在临床痊愈后,即外表皮损完全消退后,应再继续药浴2-3个疗程药物进行巩固,使病毒清理更彻底,以免复发。 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,其特征是在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。发病原因很复杂,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往往无效。再加上临床分型较多,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,宜中药浴来治疗。 中药泡浴最理想的治疗牛皮癣的方法就是利用药疗、水疗、热疗3重物理作用,利用对皮肤汗腺、皮脂腺、毛囊、经络、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,对牛皮癣的发病根源的治疗或控制都起到良好的效果。西医治疗主要是注重局部针对性,往往是采用针对病症病灶的治疗,从长远来讲是难以根治牛皮癣。 中药泡浴药浴治疗从发病根源治疗牛皮癣。“中药泡浴药浴疗法”依托浸泡法对牛皮癣的最新研究成果“中药泡浴”,通过中药作用人体内部机能,将药效发挥到病灶处,有效抑制中药泡浴活性因子对皮肤吸收,从而达到治愈牛皮癣的目地 同时,“ 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,激活人体自愈能力”避免复发“中药浴中药泡浴”运用中医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,激活人体疾病自愈能力,从而增强人机体自身对外界诱因的抵御能力,防止牛皮癣的复发。这样通过内外兼治的方法,将中医治疗牛皮癣提高到更高的层次,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 太原第七人民医院牛皮您癣治疗基地,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中药浴治疗技术,成功攻克了牛皮癣难治疗,易复发的特征。中药泡浴纯中药药浴治疗牛皮癣效果好、安全、无副作用,国家三甲医院,地址:太原市金刚堰路130号(桃园路北口)

单一的中医治疗牛皮癣效果不是很好的,目前治疗牛皮癣有中复医治疗和西医治疗,由于西医治疗副作用大,不能很制好的控制病情和防止复发,因此逐渐转为中医的治疗。但是中医治疗中大多数只是单纯的侧重于清热解毒,这样长期会导致体质虚弱,疾病治疗的同时自身抗病能zhidao力在下降,所以很难控制住病情和防止复发。

中医治疗的常用穴位有哪些?

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,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,可便在按摩中应用。

(1)头、面、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:属督脉。

【体位】后发际正中上7寸,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子宫脱垂、神经衰弱。

②囱会:属督脉。

【体位】百会前3寸处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眩晕、颜面红肿、鼻塞。

③上星:属督脉。

【体位】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眼痛、鼻炎、鼻塞、鼻衄。

④率谷:足少阳胆经。

【体位】耳尖直上入发际1.5寸,咀嚼时有牵动处。

【治疗】偏头痛。

⑤额中:经外奇穴。

【体位】印堂穴上1目寸处。

【治疗】睑缘炎、呕吐、眩晕、额窦炎。

⑥印堂:经外奇穴。

【体位】两眉头联线之中心。

【治疗】前头痛、眩晕、鼻病、眼病、高血压。

⑦太阳:经外奇穴。

【体位】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头晕、牙痛、三叉神经痛、面神经麻痹。

⑧鱼腰:经外奇穴。

【体位】眼平视、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角膜翳、结膜炎、面神经麻痹、上睑下垂。

⑨攒竹:足太阳膀胱经。

【体位】眉头内侧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流泪、目赤肿痛、视物不清、角膜白斑。

⑩丝竹空:手少阳三焦经。

【体位】眉梢外侧端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偏头痛、眼病、面神经麻痹。

睛明:足太阳膀胱经。

【体位】眼内眦内1分,向上2分许。

瞳子髎:足少阳胆经。

【体位】眼外眦角外侧5分。

【治疗】屈光不正、角膜白斑、角膜炎、视神经萎缩。

承泣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眼平视、瞳孔直下、下眼眶边缘上。

【治疗】急性结膜炎、慢性结膜炎、迎风流泪、近视、远视、散光、视神经炎、视网膜炎、白内障等。

四自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眼平视、瞳孔直下1寸稍内,相当眶下孔体位。

【治疗】面神经麻痹、三叉神经痛、眼痛。

完骨:足少阳胆经。

【体位】乳突出下方凹陷处,俯首取之。

【治疗】耳鸣、牙痛、颊肿、面神经麻痹。

风府:督脉。

【体位】后发际正中上1寸,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感冒、头痛、项强、中风。

哑门:督脉。

【体位】第一、二颈椎棘突间,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。

【治疗】脑性瘫痪、头痛、癫痫、聋哑、咽喉痛。

天柱:足太阳膀胱经。

【体位】哑门穴旁开1.3寸,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后头痛、颈项强痛、咽喉痛、神经衰弱。

颈中:新穴。

【体位】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,胸锁乳突肌后缘处。

【治疗】半身不遂、落枕。

颈根:经验穴。

【体位】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落枕、肩背痛、颈椎病。

(2)胸、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:任脉。

【体位】胸骨柄上缘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哮喘、支气管炎、咽炎。

②中府:手太阴肺经。

【体位】锁骨下1寸,前正中线旁开6寸。

【治疗】肺炎、支气管炎、哮喘。

③云门:手太阴肺经。

【体位】锁骨下缘,前正中线旁开6寸。

【治疗】咳嗽、哮喘、胸痛、胸闷。

④俞府:足少阴肾经。

【体位】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咳喘、呕吐、胸痛。

⑤膻中:任脉。

【体位】两乳之间,前正中线。

【治疗】咳嗽、哮喘、胸痛、乳腺炎、肋间神经痛。

⑥天池:手厥阴心包经。

【体位】乳头外1寸,第4肋间处。

【治疗】胸肋痛、腋下肿痛。

⑦巨阙:任脉。

【体位】前正中线,剑突下1寸。

【治疗】心慌、心跳、胃痛、呕吐。

⑧不容:足阻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脐上6寸,巨阙穴旁开2寸。

【治疗】胃扩张、肋间神经痛。

⑨上脘:任脉。

【体位】前正中线,脐上5寸。

【治疗】胃炎、溃疡病。

⑩中脘:任脉。

【体位】前正中线,脐上4寸。

【治疗】胃炎、溃疡病、呕吐、腹泻、消化不良、便秘、高血压。

口冲门:足太阳脾经。

【体位】耻骨联合上缘,正中旁开3.5寸。

【治疗】精索痛、睾丸炎、子宫内膜炎。

气冲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脐下5寸,曲骨穴旁开2寸。

【治疗】生殖系统疾病,下肢发凉。

曲骨:任脉。

【体位】前正中线,脐下5寸,当耻骨联合之上方。

【治疗】遗尿、小便不利、阳痿、遗精、白带多、子宫收缩不全。

会阴:任脉。

【体位】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,女子为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间。

【治疗】痔疮、阴道炎、尿道炎、阴茎痛、月经不调、子宫脱垂。

(3)背、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:督脉。

【体位】第7颈椎棘突下。

【治疗】热病、头痛、外感、项强、背痛、支气管炎、哮喘。

②肩并:足少阳胆经。

【体位】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,肩部高处取之。

【治疗】肩痛、落枕、乳腺炎、功能性子宫出血。

③肩外俞:手太阳小肠经。

【体位】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。

【治疗】肩肿痛、落枕。

④风门:足太阳膀胱经。

【体位】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.5寸处。

【治疗】感冒、支气管炎、荨麻疹。

⑤身柱:督脉。

【体位】第三胸椎棘突下。

【治疗】肺炎、支气管炎、胸背痛。

⑥肺俞:足太阳膀胱经。

【体位】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

【治疗】肺炎、支气管炎、感冒、咳嗽、背腰痛。

⑦天宗:手太阳小肠经。

【体位】肩胛冈下窝的中央。

【治疗】肩、背、臂、肘疼痛。

⑧厥阴俞:足太阳膀胱经。

【体位】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处。

【治疗】神经衰弱、胸闷、胸痛、头顶痛、呃逆。

⑨膏肓:足太阳膀胱经。

【体位】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。

【治疗】支气管炎、胸膜炎、神经衰弱、久病体虚。

⑩心俞:足太阳膀胱经。

【体位】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

【治疗】心律不整、心慌心跳、神经衰弱。

神堂:足太阳膀胱经。

【体位】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。

【治疗】心脏病、气管炎、哮喘、肩背痛。

至阳:督脉。

【体位】第七胸椎棘突下。

【治疗】肝炎、胆囊炎、胃痛、肋间神经痛、腰背痛。

会阳:足太阳膀胱经。

【体位】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。

【治疗】经期腰痛、白带过多、腹痛、腹胀、腹泻。

长强:督脉。

【体位】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。

【治疗】痔疮、脱肛、腰背痛。

(4)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:新穴。

【体位】肩峰前下1.5寸。

【治疗】肩痛、肩周炎、上肢抬举困难。

②巨骨:手阳明大肠经。

【体位】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肩臂痛不得屈伸。

③秉风:手太阳小肠经。

【体位】肩胛冈上窝中央,天宗穴直上,举臂时呈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肩胛疼痛、上肢酸麻。

④肩贞:手太阳小肠经。

【体位】垂臂合腋、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(5~59)。

【治疗】肩胛痛、手臂不能高举、耳鸣。

⑤肩髃:手阳明大肠经。

【体位】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。

【治疗】肩臂痛、上肢关节痛、偏瘫。

⑥曲池:手阳明大肠经。

【体位】曲肘成90度时,横纹桡侧头稍外方。

【治疗】上肢关节痛、肩背痛、退热、高血压、荨麻疹。

⑦手三里:手阳明大肠经。

【体位】池穴下2寸。

【治疗】肩臂痛、上肢麻痹、腹痛、腹泻。

⑧扭伤穴:新穴【体位】稍届时,半握拳,掌心向内,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/4与下3/4交界处。

【治疗】急性腰扭伤。

⑨头痛点:经验穴。

【体位】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/3处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头晕、头胀。

⑩温溜:手阳明大肠经。

【体位】阳溪穴上5寸,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。

【治疗】口腔炎、腮腺炎、牙痛、舌炎、肩臂酸痛。

阳溪:手阳明大肠经。

【体位】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眼痛、牙痛、小儿消化不良、手腕痛。

合谷:手阳明大肠经。

【体位】拇、食指合并后,隆起肌肉的最高点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牙痛、鼻痛、眼病、发热、面神经麻痹。

会宗:手少阳三焦经。

【体位】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,尺骨的桡侧缘。

【治疗】耳聋、臂痛、失语。

支沟:手少阳三焦经。

【体位】外关上1寸。

【治疗】肩臂酸痛、胁肋痛、便秘。

三阳络:手少阳三焦经。

【体位】支沟穴上1寸,两骨之间。

【治疗】耳聋、臂痛、失语。

外关:手少阳三焦经。

【体位】腕背横纹直上2寸,两骨之间。

【治疗】上肢关节痛、腮腺炎、落枕。

阳池:手少阳兰焦经。

【体位】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。

【治疗】手腕痛、肩臂痛。

中渚:手少阳三焦经。

【体位】半握拳,手背第四、五掌骨间。

【治疗】耳聋、耳鸣、肩背痛。

腕骨:手太阳小肠经。

【体位】手背尺侧,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肘、腕、指关节炎、头痛、耳鸣、呕吐。

后溪:手太阳小肠经。

【体位】半握拳,第五掌骨小头后方、掌横纹头。

【治疗】肩背痛、头顶痛、肋间神经痛、腰痛。

少泽:手太阳小肠经。

【体位】小指尺侧,距指甲角1分许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眼病、乳腺炎、乳汁不足。

尺泽:手太阴肺经。

【体位】肘横纹中央桡侧,肱二头肌腱之桡侧。

【治疗】咳嗽、哮喘、肘臂肿痛。

鱼际:手太阴肺经。

【体位】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。

【治疗】哮喘、咳嗽、发热、咽喉肿痛。

小商:手太阴肺经。

【体位】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。

【治疗】咳嗽、中风、咽喉肿痛。

曲泽:手厥阴心包经。

【体位】肘横纹上,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。

【治疗】心悸、心痛、肘痛、手颤。

臂中:经外奇穴。

【体位】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,两骨之间。

【治疗】上肢偏瘫、前臂神经痛、胸痛。

郄门:手厥阴心包经。

【体位】腕横纹直上5寸,两筋之间。

【治疗】心动过速、心绞痛、乳腺炎、胸膜炎。

内关:手厥阴心包经。

【体位】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,两筋之间。

【治疗】胸胁痛、胃痛、心慌、心跳、恶心、呕吐、胸闷。

神门:手少阴心经。

【体位】仰掌、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失眠、多梦、心慌、心跳、癔病。

大陵:手厥阴心包经。

【体位】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,两筋之间。

【治疗】心肌炎、肋间神经痛、扁桃体炎。

劳宫:手厥阴心包经。

【体位】屈指握拳,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(在三四掌骨之间。

【治疗】胁痛、中风昏迷、中暑、瘫痪、小儿惊风、精神病。

小海:手太阳小肠经。

【体位】肘关节后、屈肘,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。

【治疗】颈项、肩背痛、颊肿、癫痫。

落枕:经外奇穴。

【体位】手背二、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。

【治疗】落枕、肩臂痛、胃痛、咽喉痛。

足跟点:手针穴位。

【体位】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/4和下3/4的交界处。

【治疗】足跟痛。

坐骨神经点:手针穴位。

【体位】手背第四、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。

【治疗】坐骨神经痛、髋关节痛、臀部及下肢痛。

夜尿点:手针穴位。

【体位】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。

【治疗】夜尿、尿频。

商旧:手阳阴大肠经。

【体位】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。

【治疗】耳聋、牙痛、手指麻木、发热。

中冲:手厥阴心包经。

【体位】中指尖中央,距指甲1分许。

【治疗】心绞痛、心痛、休克、耳鸣。

关冲:手少阳三焦经。

【体位】无名指尺侧端,距指甲角1分许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咽喉肿痛、热病、肘、臂痛不能举。

少冲:手少阴心经。

【体位】小指桡侧,距指甲角1分许。

【治疗】心悸、胸痛、中风、昏迷。

牙痛点:新穴。

【体位】手掌面第三、四掌骨间,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。

【治疗】牙痛。

十宣:经外奇穴。

【体位】两手十指尖端,距指甲约1分许。

【治疗】用于急救之昏迷、中暑、小儿惊风、癔病、癫痫发作

落零五:新穴。

【体位】落枕穴上5分。

【治疗】胃痉挛、高血压。

(5)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:足少阳胆经。

【体位】仰卧,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。

【治疗】坐骨神经痛、腰痛、下腹痛、子宫内膜炎。

②环跳:足少阳胆经。

【体位】侧卧或俯卧,尾骨尖上2寸(骶管裂孔)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、外1/3的交界处。

【治疗】腰腿痛、坐骨神经痛、下肢麻痹、瘫痪。

③风市:足少阳胆经。

【体位】大腿外侧,直立,两手自然下垂,中指尖所到之处。

【治疗】下肢关节痛、下肢麻痹、瘫痪、坐骨神经痛。

④箕门:足太阴脾经。

【体位】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。

【治疗】小便不通、遗尿、下腰痛、腹股沟淋巴结炎。

⑤膝阳关:足少阴胆经。

【体位】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,屈膝取穴时,阳陵泉穴上3寸。

【治疗】膝关节痛、下肢麻痹、瘫痪。

⑥五里:足厥阴肝经。

【体位】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。

【治疗】下腹痛、尿闭、遗尿。

⑦髀关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。

【治疗】下肢麻痹、腰痛、腹股沟淋巴结炎。

⑧梁丘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胃痛、腹泻、乳腺炎、膝关节痛。

⑨鹤顶:经外奇穴。

【体位】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膝关节痛、两腿无力。

膝眼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屈膝,髌骨下、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。

【治疗】膝关节炎。

足三里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外膝眼下3寸,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。

【治疗】胃病、溃疡病、腹泻、腹胀、消化不良、便秘、高血压。

阑尾穴:经外奇穴。

【体位】足三里穴下2寸。

【治疗】急、慢性阑尾炎。抬腿无力。

上巨虚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足三里穴下3寸。

【治疗】腹痛、腹胀、腹泻。

条口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上巨虚穴下2寸。

【治疗】膝关节痛、肩周炎。

下巨虚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上巨虚穴下3寸。

【治疗】急、慢性肠炎,肋间神经痛。

承扶:足太阳膀胱经。

【体位】臀下横纹中央。

【治疗】腰背痛、坐骨神经痛、尿闭、大便秘结。

公孙:足太阳痹经。

【体位】足内侧,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。

【治疗】胃痛、消化不良、呕吐、腹泻、痛经。

隐白:足太阴痹经。

【体位】足拇趾内侧,距趾甲角1分许。

【治疗】腹胀、崩漏、多梦、惊风。

蠡沟:足厥阴肝经。

【体位】内踝尖直上5寸,肝骨内缘。

【治疗】疝痛、小便不利、月经不调、小腿酸痛。

太冲:足厥阴肝经。

【体位】足背第一、二趾缝间上15寸处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目眩、高血压、闭经、乳腺炎。

行间:足厥阴肝经。

【体位】足拇趾、次趾缝间、趾蹼缘后约5分处。

【治疗】头痛、目眩、月经过多、小儿惊风、肋间神经痛、盗汗。

筑宾:足少阴肾经。

【体位】太溪穴直上5寸,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。

【治疗】排肠肌痉挛、癫痫。

太溪:足少阴肾经。

【体位】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。

【治疗】膀胱炎、遗尿、月经不调。

照海:足少阴肾经。

【体位】内踝尖直下1寸。

【治疗】月经不调、子宫脱垂、扁桃体炎、神经衰弱、便秘。

侠溪:足少阳胆经。

【体位】第四、五趾蹼缘后5分处。

【治疗】耳聋、头痛、眩晕、胸痛、肋间神经痛。

陷谷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第二、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颜面浮肿、水肿、肠鸣、腹痛、足背肿痛。

涌泉:足少阴肾经。

【体位】足底前、中1/3交界处,当第二、三趾跖关节后方,蜷足时呈凹陷处。

【治疗】头顶痛、小儿昏迷、抽搐、中暑、脑溢血。

调经穴:经外奇穴。

【体位】在足底部,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。

【治疗】痛经、月经不调。

大敦:足阙阴肝经。

【体位】足大趾外侧,距趾甲角1分许。

【治疗】子宫脱垂、疝痛、遗尿。

历兑:足阳明胃经。

【体位】第二趾甲外侧,距趾甲角1分。

【治疗】面神经瘫痪、鼻衄、牙痛、扁桃腺炎、消化不良。

窍阴:足少阳胆经。

【体位】第四趾外侧,距趾甲角约1分许。

【治疗】胸膜炎、哮喘、头痛、咽喉炎。

牛皮癣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

一般中百医抄治疗需要通过辨证才能进行,可以到正规度医院中医科就诊进行辨证,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袭。问另外牛皮癣也可以使用卡泊三醇软膏,阿维a胶囊等药答物知治疗,也可以到皮肤科检查,在医生指导下进回行治疗。平时注意皮肤卫生道,不要吃辛辣的食物,防止出现影响答。

中医针灸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,第一种治疗牛皮癣的针灸治疗方法,知被称作是耳针疗法。通过双耳交替针灸的方法,三日轮换一次,能够刺激身体的内分泌道,促进肾上腺激素的分泌,对于肺部健康也特别内好,可以促进皮肤的代谢功能,有助于皮肤的再生。可以去正规的皮肤病医院或者三容甲的医院诊治,千万不要盲目地选择那些医院黑诊所,或是盲目用药

牛皮癣的主要针灸治疗方法有:

纯疗法百:单纯毫针治疗、穴位注射、 穴位埋线、耳穴划痕、隔蒜灸、经络全息疗法

综合疗法:针刺配合艾灸治疗、针刺配合拔罐治疗、耳穴割治配合针刺治疗、穴位埋注法治疗

临床上牛皮癣的针灸治疗多采度取综合疗法,单独运用较少。综合疗法有的是不同针灸疗的配合,如拔罐法与针刺法配合;有的是针灸与药物疗法配合,且综合疗法较单一疗法取效快,疗效确切。

牛皮癣针灸治疗的取穴原则:

针灸治疗牛皮癣多采取远端取穴与近端取穴相结合、版辨证取穴与特殊取穴相结合的方法。且选穴多以阳经为主,如手少阳经的曲池,足少阳经的风市都是常取穴位,足太阳膀胱经和背部的俞穴更是重点俞穴。无论是毫针刺法,还是拔罐治疗、点刺放血都以背俞血、夹脊权穴和督脉穴为主。

针灸治疗牛皮癣疗效较可靠,简单易行,受到许多患者的欢迎,但是某些疗法如割治疗法、埋线等会造成局部创伤,患者依从性较差。因此,临床中应积极探索患者更容易接受的新方法。

温馨提示:以上资料仅供参考,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
疾病常识 诊断治疗 护理保健 就诊指南
银屑病是一种皮肤病,这种疾病不仅给皮肤带来伤害,同时也是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,患者的身心健康是很难受的。那么,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的顽固性的... [查看更多]
免疫吸附关节型牛皮癣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皮肤疾病,患者会出现身体的关节发炎的症状,而且关节会出现肿胀和发热的症状,所以应该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,避免出现严... [查看更多]
银屑病是一种非常容易反复发作的皮肤顽症,患上银屑病之后,患者的皮肤会出现红色的丘疹,还会有皮屑脱落,这些症状是会给患者的外貌带来很大的困扰和影响的,一... [查看更多]
牛皮癣是一种很严重的皮肤病,患上牛皮癣的危害是很大的,生活中要注意这种疾病的出现,但是牛皮癣预防是很重要的,牛皮癣的原因有哪些呢?那么,牛皮癣的主要原... [查看更多]